本报记者 车辉股票配资官网交易中心
从流水线操作工成长为车间主任,四川省劳动模范、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高级工程师朱仲强,用自己的努力诠释了坚持和奋斗的意义。
初见朱仲强,他刚从劳模宣讲现场回来,身材不高,两道浓眉,眼睛炯炯有神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坚韧。
身边的人越和他接触,越觉得学机电出身的朱仲强是“宝藏”:虽然初始学历是中专,但自学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学业课程;虽然从小不善言谈,但通过自学公共表达课程,经常亮相劳模精神宣讲舞台……同事们说,总能从朱仲强身上感受到一股向前的冲劲。
发明“摔不破”的输液袋
设计制作多室输液袋是朱仲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。
多室袋技术,是将不同药液分别储存在不同腔室中,通过包装提供充分的化学惰性,良好的生物和物理屏蔽性。这一先进技术通过打开腔室间的弱焊,实现密闭环境配制药液,杜绝了配制中可能产生的微生物污染、配药差错。
在车间门口,朱仲强把3袋多室输液袋高高举起又摔下,反复几次,输液袋完全没有破裂。他让记者将输液袋卷起来,很快3个口袋的液体就混合在了一起。“没有这项技术之前,即使具备条件的医院,专业护士调配营养液也需要很长时间。现在有了多室输液袋,调配营养液高效多了。”
朱仲强带领团队解决了弱焊工艺、制袋工艺、灌封工艺、包材配比等多项技术难题,自主设计关键设备,成功建立起国内首条年产能达1200万条的多室袋智能化生产线,产品线覆盖24个品种,销售额超45亿元。创新产品成功替代进口后,售价由1200元降至80元,促进多室输液袋被纳入国家医保,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,也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巨额支出。
入行22年来,朱仲强一直专注高端营养输液制剂-多室输液袋的研发与创新,共获得127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16件,先后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、成都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。
工作室里走出新工匠
科伦药业的管理严谨规范,厂区停车区域按照车辆颜色进行划分,统一停放,生产车间每平方米面积都经过严格的成本测算,可谓“寸土寸金”。但朱仲强所在的车间,却专门留出了几十平方米空间给朱仲强作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。
在创新工作室里,配制、制袋、灌封、灭菌、灯检、包装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手册和操作工具被有序摆放,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,这些“教具”都是朱仲强将旧设备“变废为宝”而来。“一个关键零件要几万元,裂缝就报废了,扔掉实在可惜,我把它放在工作室现场教学用。”朱仲强拿着一个小型转子介绍说。
从这间创新工作室走出了一批新工匠,他们都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。墙上挂着的创新攻关进度表,显示着这里的“速度与激情”。每一位参观这间创新工作室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——朱仲强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归纳整理的人。整齐收纳的学习资料、工作笔记和证书奖章,见证着这位1985年出生的乐山小伙的“逆袭”历程。
“做一颗发光的小太阳”
走在车间,朱仲强熟悉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,他拥有车、焊、电3个工种的操作资格证。
“他的身上有一股冲劲,他也带着大家一起向前冲。”车间大组长罗雅兵和朱仲强同时进公司,他告诉记者,朱仲强肯钻研、肯下功夫,几乎车间所有的岗位都干过,在他看来,朱仲强“逆袭”的秘诀就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刻苦自学。
朱仲强的兴趣很广泛,尤其喜欢读书。
成都毛边书局主理人傅天斌是朱仲强的好友。起初,他以为创新工匠朱仲强只对专业书籍感兴趣,没想到他对文化历史、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也很“上头”,还经常参加书局组织的读书分享会。记者看到,朱仲强的办公桌上,摆放着各种书籍、报纸,阅读已经融入了他的工作和生活。
采访中,朱仲强反复提到了时代和公司的托举。“一路走来股票配资官网交易中心,有很多困难,但我没有放弃,我愿意做一颗发光的小太阳,为社会做贡献,也为他人带来正能量。”朱仲强真诚地说。
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